一、建筑技術與材料失傳,因為戰亂等歷史原因,許多古建筑的建造工藝失傳。同時中國地域廣,不同地區文物建筑類型不同,建筑工藝也有所區別,還有當年使用的建造材料,許多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這就給古建筑修復帶來許多問題。
古建筑重新刷漆
二、前期測繪成本高,不同于現代建筑先有設計圖,再建設,古建筑修復需要先測繪大量數據還原結構圖,才能進行修復。古建筑修復現需要采取高精度的檢測與監測,對古建筑進行現狀測繪,如古建筑常用的榫卯結構,精確程度都是在毫米甚至更低的級別,其檢測要求極高。還需對建筑材料進行了化學檢測和取樣測試,如古代石磚多有糯米汁等添加物,就必須弄清楚原有材料的材質成分。
金山嶺長城沙子溝樓至碾子溝樓段修繕
在這些基礎上,還要對其進行科學評估。文物維修工程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保護對象存在的安全隱患,通俗說法就是找準病因、因病施治。
三、技術難度大,修復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古建筑體量大,問題多,局部修復需要在不擾動整體結構的前提下,將破損構件恢復到原來狀態,如同戴鐐銬跳舞。整體修復更是復雜,不同部件、不同材料的修復,都要對應的技術與人員。
文物修復保護專家李云鶴老人在修復彩塑
四、專業修復人才缺少。古建筑保護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科,國內目前專業的古建筑保護團隊非常少,相關資料和案例還是不足,這也就導致了古建筑保護修繕專家和有關部門的信息不對等,嚴重阻礙的修繕進程。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人員修復莫高窟壁畫
五、修復成本高,修復資金短缺。一大部分留存至今的古建筑,都是古代需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建造好,工程浩大,建筑成本非常高,同時古建筑上多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這些器物的維修或復刻都是費時費力的精細活,修復時間與金錢成本可想而知。當前古建筑的保護資金主要來自我國財政支出,但面對高昂的修復成本,保護資金就顯得杯水車薪了。
故宮對古建筑及地磚大面積修繕、修補
該怎么修
國際上,對于古建筑的保護大多數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和“最大限度地維持原貌原則”。根據上面的規定,在進行古建筑修繕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已經出現損壞的部分加以修復,使其正常運轉,同時不得擅自擴大建筑的修繕范圍及隨意改變建筑本來的歷史信息。
莫高窟第98窟壁畫修復保護現場
我國對于文物修復思想與國際主流類似,原則是“修舊如舊”,2004年施行的《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其中第一章第三條有這樣的規定: “文物保護工程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 按照國際、國內公認的原則,保護文物本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
沈陽故宮東大門油飾修繕,“修舊如舊”
但是修舊如舊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于對“舊”的解釋和標準,這個解釋和標準恰恰是多元的、無法統一的。同時許多古建筑的面臨工藝失傳、材料缺失等諸多困境,甚至包括技藝的傳承人也無處可找。
古建筑修復任重道遠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它向后人描述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藝術風格,代表著當時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水平。同時,它也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修繕中的故宮
因此,對于古建筑的修繕我們應該利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采用傳統的材料和工藝,防止它繼續損毀,讓它重新綻放光彩,繼續向世人展示我們的東方之美。
推薦閱讀:
古建莊寨修復:永泰莊寨月州村寧遠莊修繕前后對比照
德化宴林口橋、迎仙宮遷移保護工程修繕前后對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