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垂花
在中國古建筑中,垂花,另稱吊桶,上段為斗形,中段為圓筒形,下段雕成蓮花、花籃或繡球等形式。
古建垂花的作用
垂花柱,因半懸式木柱(與立柱相對)底部有花型雕刻而得名。中國傳統木建筑構建之一。用垂蓮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節約用地,又很有裝飾效果。
曾有人說,垂花柱是為裝飾而存在的。其實,在實際運用當中并不是這樣,垂花柱在建筑中并不是無用之柱,它一般在梁枋之上起著支撐屋檐的作用,只是平時我們看慣了它的華麗,而把它的實際作用忽略了。
古建垂花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筑中,二門屋頂的出檐是由梁枋支撐,其中一種做法是在梁柱間使用了懸柱。這種柱又稱垂花柱,就是在伸出的梁枋之間加一段瓜柱,瓜柱下端制作成垂花柱頭。柱頭雕刻、裝飾的圖案千姿百態,采用花鳥紋飾,宮燈形、花蘭形、還有蓮花座等圖案,清代常采用人物、仙道圖案雕刻。
垂花作為傳統木建筑構建之一,雖受柱頭形狀和面積的局限,其雕飾題材和形狀相對單一,但垂花與門上部的枋頭雕飾、兩側的雀替以及后排梁枋之下的丁栱雕飾相配合,亦可取得美輪美奐的裝飾效果。
古建垂花產生背景
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書的宋營造法式上就有數處提到“虛柱”,而且有“虛柱蓮華蓬五層”的條目。這是佛帳的做法,屬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蓮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山西侯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有磚雕的外檐裝修形象,上部的垂蓮柱造型已很成熟,至于垂蓮柱應用于門上始于何時尚待考證。從全國各地住宅的大門上看,使用垂蓮柱的極為普遍,如四川的“龍門”,閩南住宅的大門都有明顯的垂蓮柱,江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磚雕做出帶有垂蓮柱形象的門罩,可以說用垂蓮柱展深門的檐下空間或裝飾門的出檐是中國建筑中的一種習見做法。
古建垂花柱體構造
“垂蓮柱”,是一對短柱,因半懸式木柱(與立柱相對)底部有花型雕刻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木建筑構建之一。在二門中門亭半懸式柱頭向下,頭部雕飾出蓮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頭等形狀,酷似一對含苞待放的花蕾。
古建垂花建筑特色
垂蓮柱出挑屋檐,用垂蓮柱出挑屋檐,
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節約用地,又很有裝飾效果,它的運用越來越廣闊。早些的例子如故宮乾隆花園后院西側樓的廊子就用的是垂蓮柱,解決了地窄與山石爭空間的矛盾。文淵閣山墻門上的綠色琉璃門罩與灰色的磨磚墻得雅靜明快。
這種用琉璃構件制成垂花窗罩的做法,在承德普陀宗乘廟大紅臺上和解放后修建的景山后街的宿舍樓中都有所使用。最近幾年垂花門和用垂蓮柱方式做出入口或門面的日漸增多,大有走紅之勢。
在北京街上已有不少餐廳、出售工藝美術品的商店乃至于電影院都做了垂花門或有垂蓮柱的外檐裝修。它既富麗又實用,沿街商店用它即不占地面而又能遮陽避雨且絢麗奪目。
它作為文物工藝品商店的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招牌,極有工藝美術氣氛;它作餐館的門,一下子就能引起人們對豐富美味中餐的聯想。如果留神一下,在北京北海前后門的大街、東直門內大街、西四十字路口等處都可以見到許多色彩繽紛的新建垂花門。
古建垂花樣式
垂花門
垂花門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講究的門,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故被稱為垂花門。
垂花柱
用垂花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節約用地,又很有裝飾效果,它的運用越來越廣闊。
據說,垂花柱在明清是有固定格式的:門上的垂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上身,一部分是垂花。上身之長為垂花門檐柱高十五分之四,垂花之長為上身的二分之一。上身見方按檐柱徑十分之九,垂花的式樣也多為云氣紋。
花罩
民居中的垂花門的花罩的內容多為歲寒三友(松、竹、梅)等較民俗的吉祥圖案,只有較少數的大宅門采用回紋、壽字等福壽圖案。
花柱頭
垂花門的垂柱頭是雕刻的重點,垂柱頭有圓柱頭和方柱頭兩種,圓柱頭最常見的是蓮瓣頭,方柱頭一般為四面貼雕四季花卉。
在開封民巷中現存的明清建筑中,垂花柱一般都出現在門樓的上方和門枕石相對應的位置。雕刻的圖案也多種多樣,有石榴、花朵、蓮蓬。寓意很明顯,花開富貴、多子多福的意思。
一座古民居,
廳堂柱垂花。
垂花,
又稱垂桶、懸鐘,
施用于傳統建筑中不落地的檐柱之柱頭。
垂花之美,美于匠心。
人工自然,韻味深長。
垂花之美,美于匠心
古老傳承,堅守如一
人工自然,韻味深長
古老的營造法式
承載著古代工匠的精工之美
垂花、垂花門在這里體現的淋淋盡致